日前,清華大學的蒙民偉音樂廳里彌漫著濃濃的京劇味,教室里時不時傳來咿呀的絲弦與清脆的鑼鼓聲。新學期伊始,《京劇表演史論與生行藝術實踐》及《旦行藝術實踐》如約開課。在一學期的課程中,60位選課學生將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練習唱腔、指法與形體動作,并將在期末匯演中表演《定軍山》和《天女散花》。他們不是專業演員,也不是藝術團骨干,多是零基礎的學生。
從零基礎開始培養
在全國各地,像清華這樣開設戲曲公共選修課的高校不在少數。選課季中,這些課程是學生們爭搶的大熱門。中國人民大學孫萍教授開設的《國劇藝術大觀》只有120個課容量,但選課系統的候補名單里有三四百人;武漢大學易棟老師每學期都會開設《京劇歷史與審美導引》《戲曲審美導論》《中國經典昆曲賞析》等通識課,每一門都非常搶手;四川大學學生高歌說,丁淑梅老師開設的戲曲課程《中華文化》很受歡迎,“被抽中需要一點運氣”。
20多年前,高校中開始零星出現戲曲類的公選課,“開課的初衷,是想和青年學生分享我所喜愛的藝術。”安徽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徐強這樣說。他從2000年起開設《京劇與中國文化》課程,讓他意料不及的是,第一節課就座無虛席,他很快就將一個班擴容為兩個班。
名師是大IP
在四川大學學生高歌的成績單上,除了一門川大校內的戲曲課,還有一門來自北京大學的《昆曲經典藝術鑒賞》。
2009年,臺灣作家白先勇發起的“昆曲傳承計劃”落地北大,隨后,《經典昆曲欣賞》在北大開課。每周四下午,當張繼青、蔡正仁等一位又一位藝術大咖走進北大,學生們總是早早擠滿理科教學樓的教室。有時候,從四面八方趕來的昆曲愛好者不得不席地而坐。為了讓這門廣受關注的課程惠及更多學生,2016年起,北大在線教育平臺“智慧樹”上開設了網課,實現了跨校授課,并給予學分認證。高歌說,這門課包含了四節“見面課”,上課時,她和川大其他的選課學生一起集中到大教室中觀看直播,主講人會實時解答他們提出的問題。
陳為蓬老師的《昆曲藝術欣賞》也是在2016年被搬到“學堂在線”慕課平臺上。三年時間中,累計選課人數已近5萬,中國民航大學、新疆醫科大學厚博學院等全國各地的高校都曾將其納入學分課的體系。
藝術教育也是情感教育
在安徽大學的徐強老師看來,無論社團還是課程,戲曲藝術的教育“事在人為”:“只要能有幾位積極的老師或者學生,這個事情就能夠做好。”教師資源的匱乏,恰恰是許多高校面臨的困境。徐強一直在尋找能接班的青年教師,卻沒有合適的人選,“年輕教師有較大的學術壓力,很難有時間上課,而且我的課很特殊,是以學唱為主,和學生的互動很多”。
“選課的學生就像是一顆種子,會慢慢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徐強說,他課堂上的學生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專業,“有一些學生后來愛上戲曲,去考中國戲曲學院研究生了。”
(人民日報)